-
新疆阿克苏地区国有林场改革迈出关键步伐 生态保护与招商协同推进
阿克苏地区国有林场改革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在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双重目标下,通过优化管理体制与创新经营模式,为区域招商引资注入新动能。自2016年启动改革以来,当地5家国有林场历经系统调研与方案设计,近期获自治区林业厅正式批复,标志着改革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一、改革背景与顶层设计 2016年末,阿克苏地区响应国家关于国有林场改革的政策要求,对辖区内5家国有林场展开全面摸底,重点梳理人员编制、机构职能、资源分布等核心问题。结合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需求,当地制定了《国有林场改革实施方案》,明确以“公益属性优先、分类分级管理”为原则,推动林场从传统生产型向生态服务型转型。 二、方案编制与评审过程 2023年7月,阿克苏地区提交的改革方案通过自治区国有林场改革办公室组织的专家评审。方案提出整合林场资源、优化岗位设置、强化财政保障等具体措施,并首次将森林碳汇潜力纳入发展规划。次月,自治区林业厅正式批复该方案,要求阿克苏地区在2024年前完成改革试点任务。 三、改革核心内容与创新亮点 此次改革聚焦三大领域:一是调整人员编制,压缩非必要岗位,重点补充生态管护和技术服务力量;二是明确机构属性,将林场统一划为公益一类或二类事业单位;三是探索“林场+产业”模式,通过发展生态旅游、林下经济等绿色产业,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例如,温宿县某林场已规划建设生态研学基地,预计带动周边配套投资。 四、后续规划与区域协同 阿克苏地区计划在2024年启动改革成效评估,并联动周边园区推进生态补偿机制。改革方案还提出建立跨区域联防联控体系,加强塔里木河流域森林资源保护。此外,当地将结合招商引资政策,优先引入符合环保标准的农林深加工项目,推动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 目前,阿克苏地区国有林场改革已进入实操阶段,相关配套细则正在制定中。此次改革不仅为全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样本,也为绿色产业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
2025-08-07
-
新疆昌吉州辣椒产业科技创新成果显著 亚临界萃取技术引领品质升级
近年来,新疆昌吉州通过科技创新推动辣椒产业提质增效,以《辣椒优良品种繁育、高产栽培技术推广及系列产品开发与加工》项目为核心,成功实现品种选育与加工技术突破,并获自治区级科技奖项认可。该项目的实施不仅为当地招商引资注入新动能,还通过技术升级带动产业链向高附加值方向转型,成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典型案例。 一、自主品种选育夯实产业基础 昌吉州农业科研团队历时多年攻关,成功培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色素椒专用品种新椒21号和新椒22号。这两个品种在抗病性、产量及色素含量等关键指标上表现优异,填补了当地高辣度辣椒品种的空白。项目期间,科研人员还系统引进、鉴定并收集了2152份国内外辣椒育种材料,为后续品种改良提供了丰富的基因库。 二、高产栽培技术推广助力农民增收 依托项目研发的高产栽培技术,昌吉州辣椒种植户实现了亩均产量提升,病虫害发生率显著降低。技术推广覆盖多个农业园区,通过标准化种植示范田建设,带动周边区域连片发展。例如,某示范基地在近年采用新技术的辣椒产量较传统种植模式增长,农户收益同比提高。 三、亚临界萃取技术突破加工瓶颈 在辣椒深加工领域,项目团队采用的亚临界萃取技术成为行业亮点。与传统溶剂萃取相比,该技术将辣椒油树脂的辣素含量从提升至,色价和辣度提取率均超过,且溶剂残留控制在安全范围内。这一突破不仅提升了产品国际竞争力,还为天然色素提取行业提供了新范式。 四、产业链延伸推动集群化发展 以科技创新为纽带,昌吉州逐步形成从育种、种植到精深加工的辣椒全产业链。多家企业依托项目成果开发出辣椒酱、调味料等系列产品,部分产品已进入国内高端市场。地方政府通过政策扶持,进一步整合资源,推动辣椒产业园区向集约化、品牌化方向发展。 未来,昌吉州计划扩大技术应用范围,加强与科研机构的合作,持续优化辣椒产业体系,为乡村振兴提供科技支撑。
2025-08-07
-
巴州县域工业经济呈现"七升三降"态势 轮台且末等七地增速亮眼
在招商引资政策持续发力下,巴州十个县域工业经济呈现差异化发展格局。最新数据显示,轮台县、且末县等七个地区实现两位数以上增长,库尔勒经济技术开发区总量突破16亿元,而若羌县等三地受产业结构调整影响出现小幅回落,反映出区域工业转型的阶段性特征。 一、轮台县领跑工业增速 轮台县以110%的同比增速成为巴州工业增长极,增加值达6.14亿元。该县油气资源开发及配套产业集聚效应显著,石油装备制造业投资同比翻番,带动化工产业链延伸。当地重点推进的能源深加工项目已形成年产30万吨沥青产能,成为拉动增长的核心动力。 二、且末县实现跨越式发展 且末县工业增加值虽仅0.52亿元,但94.9%的增速位列全州第二。红枣精深加工产业贡献突出,新建的农产品冷链物流基地投产后,特色农副产品加工值同比增长1.8倍。当地石英砂矿开发项目进入试生产阶段,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速达67%。 三、尉犁县纺织业贡献突出 尉犁县3.19亿元增加值中,46.2%的增速主要源于纺织服装产业。该县棉纺产业园入驻企业已达12家,年产高端棉纱5万吨,带动就业超2000人。与江苏援疆项目合作的智能织造车间投产,使纺织品出口额同比增长35%。 四、焉耆县食品工业稳步增长 焉耆县5.58亿元增加值中,20.4%的增速得益于番茄制品加工业复苏。当地建成全疆最大的番茄酱生产基地,年加工鲜番茄50万吨,产品远销中东地区。乳制品加工园区引进两条无菌生产线,日处理鲜奶量提升至80吨。 五、和静县钢铁产业支撑明显 和静县16.13亿元增加值保持13.7%稳定增长,特钢产业贡献率达60%。新建的绿色冶金产业园投产3条特种钢材生产线,风电用钢市场份额占全疆25%。与八钢合作的废钢循环利用项目,每年可减少铁矿消耗20万吨。 六、库尔勒经开区龙头地位稳固 库尔勒经济技术开发区16.59亿元增加值总量居首,虽仅增长2.6%,但高新技术产业占比提升至38%。光伏组件生产基地年产能突破1GW,电子级多晶硅项目填补西北地区技术空白。 七、若羌县矿业调整致微降 若羌县20.59亿元增加值同比微降0.3%,主因锂矿采选业季节性减产。但碳酸锂精深加工项目即将投产,预计下半年可形成2万吨电池级锂盐产能。当地已探明氧化锂储量达50万吨,新能源材料产业链正在形成。 八、库尔勒市产业结构优化 库尔勒市228.09亿元基数较大,1.6%的降幅反映传统石化产业调整。但精细化工占比提升5个百分点,乙二醇项目二期投产后可新增产值30亿元。数字经济产业园引进12家云计算企业,服务器装机量达5万台。 九、区域协同发展成效显现 博湖县与和硕县形成鲜明对比:前者依托水产加工实现1.31亿元增加值,后者受葡萄酒产业调整影响下降4.5%。巴州正构建"焉耆-和硕-博湖"农产品加工金三角,集中配置冷链物流、包装设计等配套资源。 十、差异化政策培育新动能 针对"七升三降"的分化格局,当地实施"一县一策"培育方案。轮台县重点打造能源化工产业集群,且末县发展绿色矿业与农产品加工双轮驱动,库尔勒市则聚焦数字经济与先进制造融合创新。首批7个县域特色产业创新中心已投入运营,预计年内可转化科技成果30项。
2025-08-07
-
乌鲁木齐市前四月招商成效显著 38个新增项目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今年以来,乌鲁木齐市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动招商引资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1至4月,全市实施招商引资项目266项,其中往年结转项目占比超八成,新增项目为产业升级注入新动能,区外到位资金规模突破百亿元,年度目标完成进度超过五分之一,展现出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劲活力。 一、项目结构持续优化 存量与增量双轮驱动 在实施的266个招商引资项目中,228项为往年结转项目,体现政策延续性与企业投资信心。新增38个项目聚焦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中投资额超5亿元项目占比达34%,为经济结构转型提供重要支撑。乌鲁木齐市通过建立重点项目库,实现从签约到落地的全周期服务,确保项目开工率达92%。 二、资金到位率稳步提升 重点领域集聚效应凸显 147.82亿元区外到位资金中,第二产业占比58.3%,较2023年同期提高6.2个百分点。新材料、智能终端等产业链集群项目资金占比超四成,12个园区平台载体吸引配套企业落户,形成“龙头项目+上下游生态”的发展格局。乌鲁木齐甘泉堡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平台通过产业链招商,推动硅基新材料产业投资规模同比增长27%。 三、目标进度超前完成 市场化机制释放活力 21.42%的年度目标完成率高于西北地区平均水平,得益于乌鲁木齐市推行的“云招商”数字化平台与线下推介协同模式。2024年举办的亚欧博览会等国际性展会,促成18个跨国合作项目意向签约。市场化招商奖励机制激发社会资本参与,民营企业投资占比提升至63%,较2023年增加9个百分点。 四、服务效能提质升级 政策包提供系统保障 乌鲁木齐市整合土地、税收、人才等48项惠企政策,推行“拿地即开工”审批改革,项目平均落地周期缩短至45天。设立200亿元产业发展基金,重点支持科技型项目。国际陆港区通过中欧班列物流优势,吸引跨境电商项目投资额同比增长41%,政策红利持续转化为发展动能。 当前,乌鲁木齐市正围绕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强化产业链精准招商。下一步将重点推进光伏制氢、算力中心等32个重大项目落地,全年力争实现区外到位资金增长15%以上,以高质量招商引资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5-08-07
-
新疆准东开发区入选国家现代煤化工示范区 打造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新高地
新疆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凭借其丰富的煤炭资源和产业基础优势,近年来在招商引资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成功入选国家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区。这一重要定位将进一步推动区域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优化产业布局,为现代煤化工产业创新发展提供示范。 一、国家战略布局助力准东转型升级 2017年,国家相关部门联合发布《现代煤化工产业创新发展布局方案》,明确将新疆准东列为重点发展区域。该方案旨在通过科学规划,推动煤炭资源从燃料向原料转变,拓展石油化工原料来源。准东开发区依托政策支持,逐步构建起以煤制油气、煤制烯烃等为核心的产业链,成为西北地区现代煤化工产业的重要支点。 二、资源优势与产业基础双重驱动 准东开发区煤炭探明储量居全国前列,且具备低灰、低硫、高发热量等特点,为煤化工项目提供了优质原料保障。近年来,当地已建成多个百万吨级煤制油、煤制气项目,并配套发展下游高端化工产品。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协同,初步实现了煤炭分质分级利用,有效提升了资源转化效率。 三、绿色低碳技术引领可持续发展 在产业升级过程中,准东开发区重点推广碳捕集与封存、废水近零排放等关键技术。2021年以来,多个示范项目采用国际先进气化技术,将煤炭综合利用率提升至80%以上。同时,园区通过循环经济模式,实现余热发电、固废综合利用,单位产品能耗较传统工艺降低约20%。 四、区域协同发展构建产业新格局 作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准东开发区积极与中东部化工园区开展技术合作。2023年,当地启动跨区域产业联盟,推动煤化工产品向精细化、高端化延伸。未来将重点发展聚酯、工程塑料等新材料,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增强市场竞争力。 五、政策保障与未来展望 国家相关部门持续加大对示范区的支持力度,在项目审批、能耗指标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预计到2025年,准东开发区煤化工产业规模将突破千亿元,成为引领西北地区能源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作出更大贡献。
2025-08-07
-
阿拉尔与图木舒克跻身国家园林城市行列 绿色转型助力兵团城市招商
近年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城市转型升级。阿拉尔市和图木舒克市凭借突出的园林绿化成果,成功入选国家园林城市拟命名名单,这一荣誉不仅提升了城市品牌价值,也为当地招商引资注入了绿色动能。 一、国家园林城市评选体现综合实力 国家园林城市评选涵盖绿地系统规划、生态保护、市政设施等多个维度,需通过遥感监测、专家评估等严格程序。阿拉尔市和图木舒克市在干旱地区植被覆盖率、节水型园林建设等方面表现优异,成为西北地区生态治理的典范。 二、兵团城市生态建设的创新实践 阿拉尔市通过“林网化”工程构建防风固沙体系,城区绿化率达38%;图木舒克市则利用再生水灌溉技术,在荒漠中打造了超万亩生态公园。两座城市将兵团屯垦戍边传统与现代生态理念结合,形成“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的独特格局。 三、绿色发展激活区域经济新动能 获评国家园林城市后,两地生态旅游接待量同比增长超两成,吸引多家环保科技企业落户。阿拉尔市新建的循环农业产业园已签约多个项目,图木舒克市光伏治沙项目带动投资逾百亿元,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路径。 四、未来规划锚定可持续发展目标 按照兵团“十四五”生态规划,两地计划在未来三年新增立体绿化面积500公顷,推广智能滴灌系统。阿拉尔市将建设塔里木河流域生态廊道,图木舒克市拟申报国际湿地城市,进一步巩固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此次入选标志着兵团城市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取得阶段性突破,为西北干旱地区城市绿色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模式。
2025-08-07
-
库尔勒南疆快递产业园加速建设 六大物流企业入驻助力区域经济腾飞
南疆快递产业园作为库尔勒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招商引资项目,近期迎来韵达、圆通等六家头部物流企业集中签约入驻。该项目总投资约4亿元,建成后将显著提升南疆地区快递分拨效率,带动千余就业岗位,成为辐射中亚的现代物流枢纽。 一、项目规划与建设进展 南疆快递产业园定位为集智能分拨、智慧仓储、高效配送于一体的综合性物流基地。当前园区内5条主干道路已全线贯通,主体工程预计年内竣工并投入运营。通过引入自动化分拣设备和数字化管理系统,园区设计日处理包裹能力可达近百万件,较现有南疆快件峰值处理量提升超4倍。 二、物流网络重构与时效提升 项目运营后,南疆地区邮件将彻底改变经乌鲁木齐中转的传统路径,实现本地化分拨。测试数据显示,巴州至和田等地的快递时效可从原5至7天压缩至3天内,喀什、克州等边境州市的跨境包裹递送效率同步提升30%以上。这种"物流下沉"模式有效解决了南疆地域广阔带来的末端配送难题。 三、产业协同与就业拉动效应 园区通过"物流+电商"融合发展策略,已吸引20余家农产品电商企业达成合作意向。据测算,项目全面运营后,将直接创造逾千个就业岗位,间接带动包装、运输等上下游产业就业超3000人。库尔勒经济技术开发区同步配套建设了电商孵化中心,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一体化供应链服务。 四、区域经济与对外开放价值 该产业园被列为新疆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重点项目,其建成将强化库尔勒作为中巴经济走廊关键节点的地位。数据显示,南疆地区年跨境电商交易额增速连续三年保持40%以上,园区未来可承接中亚五国30%以上的跨境物流业务,年预期贸易额将突破50亿元。 五、可持续发展与智慧升级 园区采用光伏发电与储能系统相结合的绿色能源方案,建筑节能率达65%以上。二期规划将引入5G物联网技术,实现车辆调度、库存管理、路径优化的全流程智能化。相关技术应用可使园区运营成本降低18%,碳排放减少25%,树立西北地区绿色物流示范标杆。
2025-08-07
-
奇台县天山东部物流园九安汽车城加速建设 打造区域汽车产业新标杆
在奇台县招商引资政策的强力推动下,天山东部物流园九安汽车城项目正紧锣密鼓推进。这一总投资3.5亿元的综合汽车市场预计将于今年8月正式投入运营,建成后将成为昌吉州规模最大、业态最全的汽车产业集聚区,涵盖销售、服务、金融等全链条功能,为区域经济注入新动能。 一、项目规划与建设进展 九安汽车城项目占地200余亩,自启动以来便纳入奇台县重点工程。目前,土建及主体结构施工已进入冲刺阶段,施工团队通过优化工序、延长工时确保工程进度。根据规划,项目将分设六大功能区,包括新车展销中心、二手车交易区、维修保养服务区等,满足消费者多元化需求。 二、业态整合与产业升级 该项目突破传统汽车市场单一销售模式,整合金融、保险、评估等配套服务,形成“一站式”生态圈。已有超过300家车企达成入驻意向,涵盖自主品牌、新能源车企及第三方服务机构。市场运营后,预计年交易额可达数十亿元,并带动周边物流、餐饮等关联产业发展。 三、就业促进与区域经济影响 作为昌吉州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九安汽车城将直接创造逾千个就业岗位,同时通过技能培训提升本地劳动力专业化水平。奇台县相关部门表示,该项目将填补区域大型综合汽车市场的空白,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力。 四、绿色理念与可持续发展 在建设中,项目方采用节能建材和光伏发电技术,配套建设充电桩等新能源设施。未来还将引入数字化管理系统,实现资源高效利用。这一设计契合新疆绿色产业发展导向,为同类项目提供可借鉴的低碳运营样本。 目前,奇台县已成立专项工作组协调验收及招商事宜,确保项目按期投运。九安汽车城的建成,标志着天山东部物流园向多功能智慧园区转型迈出关键一步,也为“一带一路”节点城市的商贸流通体系建设增添新支点。
2025-08-07
-
乌鲁木齐经开区打造西北生物医药新高地:干细胞与免疫细胞科技园启幕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招商引资政策推动下,乌鲁木齐经开区迎来重大生物医药产业突破——总投资4.2亿元的干细胞与免疫细胞科技园正式启动建设。该项目将填补西北地区高端细胞治疗技术空白,通过国际领先的RNK免疫细胞技术和再生医学研发体系,为肿瘤治疗、抗衰老及多种疾病提供创新解决方案,同时构建从细胞存储到临床应用的完整产业链。 一、传统肿瘤治疗模式迎来革新 过去数十年间,手术切除、放射治疗和化学药物构成肿瘤治疗三大支柱,但存在创伤大、副作用明显等局限。随着全球医学界对免疫机制研究的深入,通过激活或增强患者自身免疫细胞功能来精准杀伤肿瘤细胞的疗法,已成为继传统手段后的第四大治疗方向。国际临床数据显示,部分晚期肿瘤患者经免疫细胞治疗后,五年生存率提升显著。 二、科技园构建全链条细胞产业生态 项目规划占地60亩,分两期实施:一期工程聚焦免疫细胞领域,建设符合国际标准的制备中心与治疗基地,引进自动化培养系统和质量监测平台;二期将建成西北规模最大的干细胞库,配套再生医学实验室和临床试验基地。建成后可实现年处理细胞样本超10万份,满足个性化治疗与健康管理需求。 三、技术创新驱动医疗升级 科技园核心采用三项突破性技术:RNK免疫编辑技术可重塑肿瘤微环境,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化技术能修复受损组织,低温存储系统确保细胞活性达国际认证标准。这些技术已在国内多家三甲医院完成临床试验,在白血病、肝硬化等疾病治疗中展现显著疗效。 四、区域医疗健康产业格局重塑 乌鲁木齐经开区将此项目列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核心载体,预计带动上下游企业20余家入驻,形成年产值超15亿元的产业集聚区。相关部门表示,将配套专项政策支持细胞治疗技术转化,推动新疆成为面向中亚的医疗技术输出高地。 五、普惠医疗与健康管理并行发展 除重大疾病治疗外,科技园还面向公众提供细胞冻存、免疫评估等健康服务。存储的脐带血干细胞可用于治疗家族遗传病,活性免疫细胞则能改善亚健康状态。专家指出,这种"治疗+预防"双轨模式,标志着医疗模式从疾病救治向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转型。 该项目的实施不仅提升新疆高端医疗资源供给能力,更为"健康中国"战略在西部地区的落地提供创新范本。未来五年,乌鲁木齐经开区计划以此为基础,申报国家级细胞治疗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2025-08-07
-
阿拉山口综保区迎来首个面粉加工项目 爱菊粮油打造粮油产业新标杆
阿拉山口综合保税区通过招商引资取得重要突破,区内首个面粉加工项目——西安爱菊粮油工业集团综保区面粉加工及精炼油项目于近期正式动工。该项目总投资规模近3亿元,分三期开发建设,建成后将填补区域粮油精深加工产业链空白,预计带动就业数百人,年产值可达数十亿元,成为推动阿拉山口市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一、项目背景与战略意义 阿拉山口综合保税区作为连接中亚与国内市场的重要枢纽,近年来持续优化营商环境,重点布局粮油农副产品加工产业。此次引入的面粉加工项目,是依托保税区政策优势与区位资源打造的标杆性工程,标志着区域从传统物流仓储向高附加值产业转型迈出关键一步。项目建成后,将实现小麦进口、加工、销售一体化运营,有效提升跨境产业链价值。 二、三期规划与产能布局 项目总占地面积超300亩,采用分阶段建设模式:一期工程聚焦基础生产设施,包括智能化面粉加工生产线和配套仓储系统;二期将扩展精炼油生产及包装车间;三期规划建设研发中心与物流配送基地。全部投产后,可年处理小麦数十万吨,精炼油产能达数万吨,形成覆盖西北地区的供应链网络。 三、产业联动与经济带动效应 该项目的实施将显著增强阿拉山口综合保税区对周边农业资源的整合能力,通过“保税加工+多式联运”模式,促进中亚优质粮油原料进口与本地化深加工协同发展。据测算,项目运营后可直接创造数百个技术岗位,并带动包装、运输等相关产业发展,对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具有示范作用。 四、政策支持与未来展望 阿拉山口市已将粮油加工列为重点扶持产业,在土地供给、税收优惠等方面提供专项支持。未来,综合保税区计划以该项目为核心,进一步拓展饲料加工、食品制造等衍生业态,构建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粮油产业集群,为“一带一路”沿线农产品贸易合作提供新样板。
2025-08-07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